今天是: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人才培养
来源:关中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 作者:余红超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0-03-23 09:41:44
保护视力色:
A A A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陕西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年)》《陕西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中医传承与创新,发挥中医学术流派学术与临床特色优势,以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深厚、诊疗技艺精湛的复合型流派传承人才队伍为目标,探索流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的创新模式。现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能够继承李氏骨伤流派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能全面,专业特色突出的高层次中医药临床人才。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求实创新,尊敬师长,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具有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在跟师实践中能够继承、整理、分析、总结李氏骨伤流派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和相关学科的研究发展动态,能够运用传统和现代的科研方法开展中医药临床科学研究,不断拓宽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二、培养方法和内容

(一)确立流派内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传承人-后备传承人人才梯队。

确立以刘德玉教授为流派内代表性传承人,昝强、袁普卫、窦群立、李小群等为主要传承人,董博、楚向东、余红超、康武林等为后备传承人。进一步完善、健全传承人培养模式,主要通过“传承教育”加“院校培养”的模式,传承教育在系统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以师带徒的模式进行流派传承教育,而院校培养则注重研究生的教育基础。

1、跟师实践

主要传承人及后备传承人采取师带徒的模式进行流派传承教育,研究生则注重院校培养。主要传承人跟师从事临床时间每月不少于1个半天,后备传承人跟师从事临床时间每月不少于2个半天,研究生跟师从事临床时间每月不少于4个半天。具体要求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管理暂行规定》和《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中医药专家及学术经验继承人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内容及《继承教学协议书》执行。

2、理论学习

1)加强中医药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学习,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为经典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并通过考核,以《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刘涓子鬼遗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及现代著名老中医的代表性著作为临床丛书,进一步提高临床。具体书籍参考李氏骨伤流派传承工作室藏书。

2)传承人进岗后由指导老师为传承人指定阅读两本与本专业相关的中医古典医籍,定期对跟师笔记、病历、学习心得、论文及考勤等情况进行检查。

3)参加统一组织的集中研究讨论式教学。

集中学习以下内容:

1)流派建设的有关文件

2)继承整理学习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方法

3)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应用方法

4)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讲座

5)中医药学发展现状和趋势及相关学科发展动态

6)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包括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等)

7)中医论文书写(包括科研论文、继承出师论文等)

8)医学优秀人才综合知识结构及素质培养

9)中医文献学

10)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11)专题研讨

3、学术研讨

定期组织传承人以“学术沙龙”“专题讲座”“师徒对话”等形式进行专题研讨交流。

 

(二)制定流派内外人员的培训计划,建立人才创新机制。

流派内培养模式通过制定跟师培养及考核制度,设立流派门诊以及经典病房,开展流派特色技术大赛;流派间培养模式通过流派间特色技术交流活动,流派之间进行传承人交换进修,流派间科研合作。

(三)弘扬流派学术特色,提升学派学术影响力。

开办流派特色技术培训班及中医正骨手法大赛,加强特色技术与药物的推广,在临床推广应用的同时,强化基础研究及其成果的临床转化,在继承固有体系要素的同时,不断创新丰富其学术内涵,拓展其外沿和竞争优势,不断开创新局面,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和精神产品奉献社会,服务大众。(2020.3.22来稿,文/余红超,审核/袁普卫)

地址:咸阳市渭阳西路副2号 乘公交车11路、16路、18路、20路、23路、35路、36路、56路到陕中附院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保留所有权利
邮编:712000 陕ICP备16013358号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134号